隆乳術的理想填補材料,必需具備安全、非抗原性、非移動性、非致炎性、容易注射、侵入性最小、軟而有彈性和其他特徵。注射填補材料最重要的特性,是以最低侵入性的方式,達成最明顯治療效果。
移除填補材料的選擇是相當困難的;尤其含有非吸收性成份的填補材料使用時應特別小心。一百多年前一位德國的醫生將病人手臂脂肪取出用來填補臉部的凹陷,1911年德國的Dr. Koll利用石蠟、凡士林進行隆鼻,此後五十幾年各式材料被應用於填補手術上。1970年起許多能夠被人體吸收的填充物陸續出現,例如膠原蛋白、玻尿酸等,注射美容逐漸開始興起。
填補手術有自體及異體移植兩種:自體移植就是取用人體自身的骨頭、軟骨、脂肪到現在正在進行的幹細胞研究,移植到其他部位。異體移植,包括從其他生物粹取提煉出來的物質及人工合成的材料,從古早的象牙、矽膠、膠原蛋白、玻尿酸、人工粹取的筋膜移植到人體內。自體移植是自己本身的物質,沒有排斥過敏的問題。異體移植是外來物,優點是使用方便,但有時有發炎排斥問題。
西元六十到八十年代時,台灣流行液態矽膠小針美容,不久即發現它沒有辦法被人體自行吸收,且因重力的關係矽膠會流竄到其他部位,持續引起發炎反應,造成臉部變型,演藝圈許多大姊大的臉上與乳房都有這種手術的遺跡。雖然衛生署在西元七十六年便禁止使用,但是由於它的效果快速、手術方便,仍然有許多不知情的民眾自行尋找密醫施打,造成許多不幸的結果。以前女性的隆胸恩物是石蠟和凡士林油,臺灣三四十年前一度流行“矽膠注射隆胸”,這種液態的矽膠問世後,愛美的女士為之瘋狂,也遺害最大。液狀矽膠/油在體內流竄,會造成乳房便硬、發炎、疼痛,甚至感染壞疽等後遺症,最後必須切除會乳房或患部,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理論上注射自己的脂肪到乳房,是可以達到增大乳房的效果,聽起來也十分吸引人。在1980年代就有人開始以不成熟的自體脂肪注射來隆乳,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出在脂肪的存活率,因為隆乳不像矯正皮膚凹陷或皺紋,隆乳需要大量的體積才能達到效果,但是這些大量注射的脂肪並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而存活下來。幾個月後脂肪會壞死在體內形成大型的假性囊腫;有些會造成病人疼痛、感染化膿及乳房變形,最後必須切除患部。最近有許多病例報指出注射丙烯醯胺水凝膠隆乳後發生併發症。
自從80年代初發明了抽脂手術後,參考自體組織如皮膚、骨骼、毛髮和神經線等的技術之餘,醫學界便開始研究如何利用抽出的自體脂肪以改善面部及身體的輪廓。移植的脂肪組織是自己的,所以不存在排斥的問題脂肪組織後存活下來後,其效果可以維持數年之久,因此脂肪移植注射被視為極為值得發展的組織填充手術。
1996 Dr. Carpaneda 等人將自體脂肪移植病患下腹後,待其存活穩定後行腹部成形術,將脂肪移植部位切下作組織學檢查,發現存活的移植脂肪只有1-2 mm厚,其餘的都壞死。這研究告訴我們如果脂肪移植想要有高存活率,那麼它的注射厚度不可超過 2 mm,以增加接觸面積,而且它周圍環繞著的必須是血液循環良好的健康組織,打太厚或太大一坨不但沒效果,反而有一堆副作用。
有人為了增加脂肪的存活率,而採用少量及多部位注射的方法,這個方法雖然可避免前述形成大型假性囊腫的問題,但這些散在性的脂肪仍然可能壞死形成硬塊及顯微鈣化,影響將來乳癌的診斷及追蹤。
乳癌是台灣女性主要癌症之一,乳房攝影中的顯微鈣化是早期診斷的重要徵兆,雖然脂肪注射不會引起乳癌,但顯微鈣化可能引起的假陽性乳房攝影,會影響乳癌的診斷或增加不必要乳房切片的機會,現階段大部份整形外科醫師是贊成顯微脂肪移,但需術前做好乳房檢查己影像學檢驗(比如MRI),術後定期追蹤。
目前較普遍的事手術是袋狀義乳隆乳術,但越來越多患者希望可以避免手術的疤痕,而且希望手術後乳房的大小沒有太明顯的變化,且術後的手感較好。因此利用脂肪移植注射手術的方式就更為普遍。
1. 最適合針對特定區域做脂雕手術:
手臂、小腿、副乳、臉頰、嘴邊肉、特定肥胖區 (如臀部塑形)、身型較瘦、脂肪分佈較不均勻者。
2. 克服抽脂後凹凸不平的問題。
3. 可在手臂、小腿、大腿內外側等特定區讓脂肪能夠很平均的抽出。
脂肪移植是將抽取的自體脂肪,去除血水及浮油,剩下脂肪細組織後再注射於身體其它組織內,待其存活。“填補手術“在美容外科裏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美麗的曲線的整體表現一直是愛美人士所追求的。我們希望藉由填補材料,有效、安全、永遠地填補凹陷的部位,以達到完美的曲線。醫學界一直尋找理想的組織填充物(tissue filler),以填充因老化、外傷或先天引起的凹陷部位。
因為脂肪是極其脆弱的活組織,一般來說,移植後的脂肪有30-40%會被身體所吸收,而個人的體質亦有差異,移植成功率也不能百分百於事前預測得到。經過半年仍未被吸收的脂肪,多數可以持久多年。成功的脂肪移植有賴精確細心的移植技術,為了增加脂肪的存活率,必須採用多層次、少量、壓力小及多部位注射的方法。還有抽取脂肪的管徑要小、壓力小等。利用這樣的技術,脂肪存活的比率才可提高。
脂肪移植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醫生先在病人的腹腰部或臀腿部抽取適量的脂肪,經離心機除去血水及浮油,肪脂組織經淨化後,再精確少量地 (所謂顯微自體脂肪移植 micro-fat graft)注射入所需填充的部位,廣泛用於填補軟組織缺損。術後恢復快,注射部位之腫脹瘀血,約須一週慢慢消退。手術後三至六個月就可評估手術結果,因為屆時該被吸收的脂肪就會長被吸收,留下的都是存活的脂肪;如果須要第二次注射,也應該是在三個月後為之。
填補軟組織缺損,如兩顳側、前額凹陷,淚溝,兩眼下、兩頰凹陷、法令紋、唇部眉間紋、乳房、臀部和抽脂後之不規則或疤痕凹陷位等,都可以得到改善的結果。
答案是肯定的,用自己的脂肪用注射方法移植到乳房,是可以達到增大乳房的效果,確實十分吸引人。在1980年代就有人開始以自體脂肪移植來隆乳,目前對脂肪存活的觀念與做法已經有很好的掌握,不像矯正皮膚凹陷或皺紋,隆乳需要大量的體積才能達到效果,但是這些大量注射的脂肪如果是大塊大塊的注射進去,它們因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而無法存活下來。幾個月後脂肪會壞死而形成大型的假性囊腫;有些會造成病人疼痛、感染化膿及乳房變形,最後必須清除患部。
有人為了增加脂肪的存活量,而採用多部位注射到乳腺裡,這個方法雖然可減少前述形成大型假性囊腫的問題,但這些散在性的脂肪仍然避免不了極少數壞死形成硬塊及顯微鈣化的現象,有可能影響將來乳癌的診斷及追蹤。
現階段大部份整形外科醫師是採用顯微脂肪移,但強調術前要做好乳房檢查及影像學檢驗(比如MRI ),術後定期追蹤。
要注意”大量注射脂肪會因缺乏血液供應而壞死”這是鐵律,也是這個手術的盲點,是只能以技術及經驗盡量降低此可能的,千萬不要迷惑於他人不實之言。
其次要小心的是是乳腺分泌管是和外界相通的,細菌可能經由乳腺管進入乳房組織,所以乳腺是潛在感染性的組織。乳腺內脂肪注射之感染率較其他組織為高,一旦感染可能造成相當嚴重的的後果。所以一定要找資深有經驗的中華民國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或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才較有保障,因為只有他們的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資歷有獲得衛福部認可。
除此之外,低溫冷凍(-80至-163℃)儲存自體脂肪,也是另一項待開發的技術。將多餘的脂肪冷凍起來,可以儲存數年之久,可用於二次手術或以後用來填補其他部位,可免於多次抽脂的步的疼痛,但大量用於隆乳與存活率多少仍須進一步研究釐清。
脂肪注射俗稱補脂,最好稱之為自體脂肪移植,如做得很精細可稱為顯微自體脂肪移植。許多人有臉頰凹陷的煩惱,看起來憔悴蒼老,沒有精神,很多漂亮的女性,就算五官長得標緻,只要臉上少了蘋果肌,就會呈現過度削瘦的薄命相,即使化妝時,再怎麼努力刷上蜜桃色腮紅,也畫不出蘋果肌的甜美效果,常會讓人覺得難以親近、沒精神、經常板著臉,像個冰山美人。
而凹陷問題在有些人身上卻是天生的,凹陷於光線下自然會產生陰影,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憔悴,所以脂肪在臉部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數量多寡,健康與否,深深影響到美觀感覺。脂肪也是保護重要器官與維護年輕皮膚及支撐彈性飽滿的重要構造然。
脂肪移植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醫生先在病人的腹腰部或臀腿部抽取適量的脂肪,經離心機除去血水及浮油,肪脂組織經淨化後,再精確少量地注射入所需填充的部位,廣泛用於填補軟組織缺損。
首先醫師在大腿或肚臍切開一個0.3公分的小傷口,使用小號的抽脂管將脂肪抽出,部位可由客人挑選。然後使用無菌離心方式3000-3500轉,3分鐘,將油、血水和脂肪分離,接著將分離後將含有較多自己的幹細胞的部分轉移到小針筒內。
注射填補部位必須微量且十分均勻以增加脂肪存活率,減少纖維化鈣化或結節硬塊產生,以利術後恢復快,注射部位之腫脹瘀血,約須ㄧ週慢慢消退。
手術後三至六個月就可評估手術結果,因為屆時該被吸收的脂肪就會長被吸收,留下的都是存活的脂肪;如果須要第二次注射,也應該是在三個月後為之。
適當細心操作的脂肪移植注射是十分安全的手術,副作用極少。接受注射後的位置會有輕微瘀腫,但會在一星期內消退。偶而會有感染、疼痛、變硬的副作用;但是脂肪移植注射如操作不適當是會造成中風、失明等嚴重的副作用。自體脂肪移植是一項很嚴謹的手術,一定要找具有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師或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員,因為只有他們是衛福部認定的整形專科醫師。
1.術後發生疤痕明顯或蟹足腫,囊腫、鈣化及 纖維化現象。
2.傷口感染,機率很少,萬一發生需將皮膚切開引流而有長疤痕。
3.血腫及瘀青,大約兩週後會吸收。
4.皮下硬塊,組織長期浮腫,抽脂區皮膚下垂鬆弛、凹凸不平整。
5.雙側不對稱,脂肪移植後可能有30至40%會被吸收,為達理想效 果可能須要再次補充自體脂肪。
6.麻醉藥過敏性休克及心肺、肝、腎衰竭,機率很少。
7.脂肪栓塞造成心肺衰竭、失明、中風及皮膚壞死,機率很少。受植區囊腫、鈣化、纖維化。
8.可能因受術者審美之主觀性,而對正常手術結果有不滿意之認定。
9.由於醫療的不確定性,仍有其他病變發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