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Layout

正顎手術

矯正上下顎骨畸型和牙齒咬合異常


所謂正顎手術是以手術方法矯正上下顎骨骼、齒列語咬合的異常,一般是由整形外科醫師或顎顏手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外科醫生施作,都會配合齒列矯正進行,包括在術前及術後配戴矯正器及維持器。

牙齒排列異常、牙齦骨異常、上下顎異常,或是這幾個問題的合併,形成前後、水平、垂直三個方向的畸形。

其原因有創傷、腫瘤、先天性畸形,或是骨骼發育不正常。手術時機通常是在顏面骨骼發育完成以後,約在十四至十八歲後,骨骼發育的評估可以借助臨床檢查或X光攝影。顏面骨或咬合異常都會引起功能上以及外觀上的問題,治療之前須檢查,牙齒,咀嚼功能,呼吸道、語言功能、心理上或社交上的問題。

正顎手術基本上就是將上下顎的骨骼切開,重排,然後固定。骨骼切開可以是切成兩塊或切成好幾塊,再組合成正常的咬合及外觀,如果異常很嚴重,切骨的方式就會較複雜,移動程度就會較大。

目前最新的發展是利用骨骼的逐漸牽移,達到骨骼延長和新骨增生的目的(distraction osteogensis),這種長術已逐漸被大家接受,臨床上效果好,副作用也少。

正顎術後,病人還要接受牙齒矯正,因正顎手術方法進步,矯正所需的時間也縮短。正顎手術對臉型會有相當大的改變,好像「變臉」,病人需要有合理的期望和健全心理。

正顎團隊需要的專門人士還包括齒列矯正師、牙醫師及言語治療師。

正顎手術適應症有?


  • 下顎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
    下顎前突(戽斗)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除了外觀外,咬字與咀嚼也會有不同程度障礙。
  • 上顎後縮 (Maxillary retrusion):
    多見於顎裂患者及先天顱顏畸形患者。外觀會與下顎前突又些相似,但鼻子兩側的凹陷會比較明顯。主要是因為上顎發育較下顎差,而不是下顎太突出。
  • 下顎後縮 (Mandible retrusion):
    下巴小而短,常合併有牙齒開咬的情形,此時上下顎都必需手術才能重建正常的臉形。部份病人會合併有顳顎關節與睡眠時呼吸障礙的問題。
  • 雙顎前突出 (Bimaxillary Protrusion)
    俗名:上下前牙突、出牙齒外露形成「暴牙」,嘴唇在休息狀態時不能自然閉合、笑時牙齦暴露太多、嘴巴顯得比較大,嘴唇較厚,患者為掩飾外露的牙齒強行閉合雙唇使下巴顯得更小而後縮。
  • 下顎歪斜:
    因下顎骨兩邊生長發育不一致,下巴偏至生長較小的一邊。原因可能是下顎顎關節一邊損傷或發育過度所致。
  • 臨床上把骨頭切開叫做「切骨手術」(osteotomy);同時對上下顎施行這項手術,稱做「雙顎切骨術」(bi-maxillary osteotomy)。術中上下顎會被鋼線綁起來,稱做「顎間固定法」(inter-maxillary fixation),這是為了確保切開後的骨塊能夠精確的組合;大部分的病例中,患者在清醒之前鋼線就會被鬆開。


正顎手術的種類:


  • 下顎骨矢狀劈開術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O術式):
    將下顎骨的垂直枝做矢狀切開,調整位置,再以迷你鈦金屬釘固定,可將下顎做上下前後移動與左右轉動。
  • 上顎前部切骨手術 (Wassmund手術):
    是上顎骨前端的切骨術,通常需拔掉上顎的第一小臼齒,再磨掉齒縫間與上顎的骨頭,將前排牙齒往後方退。
  • 下顎前部切骨手術 (Köle手術):
    和上述Wassmund術式類似,也可能需要拔下顎的第一小臼齒,將牙齒往後、往下退。
  • 勒福氏第一形上顎切骨手術 (LeFort I 手術):
    是將上顎骨的齒槽突部份切開,重新調整位置,再以鋼釘固定,可縮短中臉部,也可將上顎前移,左右移動。
  • 下巴整形術 (Genioplasty):另文討論。

正顎手術併發症有:出血、腫脹、感染、噁心及嘔吐等,也有可能因為神經受損的關係,臉部會出現一些暫時性或永久性的麻痺的症狀。假如施作在上顎部位,可能會改變鼻部外觀,有時術後也會需要進行根管治療。

目前材料,手術及麻醉的方法進步,安全性以及效果越來越理想,術後不舒適也大幅度地減輕和減短。

需住院三至五天,腫脹兩週左右,上下顎牙齒固定不動時,病人需進食流質飲食,這段期間體重會稍為減輕。

2025年2月17日
下巴整形與下臉的黃金曲線
2025年2月17日
臉部削骨手術
2025年2月17日
下頷骨手術
Shar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