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雷射都具有此性質,1983年Anderson與Parrish提出「選擇性光熱分解效應 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
強調組織會選擇性地吸收某段波長的雷射,而導致局限於特定組織(target tissue)的破壞。主要條件有三點:
1、組織選擇性地吸收某段波長的雷射,會被選擇性地破壞。皮膚主要載色體 (chromophor) 有黑色素、氧合血紅素以及毛囊、刺青色素。黑色素吸收係數大致上與波長成反比,水的吸收係數則是與波長約略成正比。氧合血紅素是在418, 542, 577 nm有三個吸收顛峰。
2、脈衝寬(pulse duration or width)必須小於目標組織的熱緩解時間(thermal relaxation time,TR),以減少雷射對於周圍組織的熱破壞。
3、雷射的能量密度(fluence)必須大到在指定的時間內破壞目標,才能達到療效。 對特定載色體,選取適當的雷射光波長、能量、脈寬以達到選擇性的破壞這些細胞或組織,乃是雷射臨床應用的重要課題。
黑色素能吸收351至720 nm波長的光而被破壞,故色素性病灶可利用黑色素能吸收之波長的雷射來治療;而氧合血紅素則可吸收570至600 nm的雷射光,血管性病灶含有氧合血紅素,故可選用氧合血紅素所能吸收波長範圍的雷射來治療;此外,水分子則能吸收紅外線的雷射光。紅寶石雷射光波長694.3 nm,組織內Hb對它的吸收很小,而melanin或其他黑色顆粒對它吸收很強,如能使其脈寬小於目標物之thermal relaxation time,則可以選擇性的破壞黑色顆粒或黑色性細胞,故Q-switch ruby laser(pulse duration小於50 nanoseconds) 對黑色斑或刺青有很好的療效,且不留疤痕。
雷射光的波長越長,穿透皮膚的能力也越強,300至400 nm的雷射光穿透皮膚的深度小於0.1cm;1000至2000 nm的雷射光穿透皮膚的深度可大於2 cm;故在應用上也應考慮病灶位位置的深淺。
組織吸收雷射光產生熱能,隨之將熱能傳播(conduction)出去;通常我們將組織釋放出50%吸收之熱能所需的時間,稱為熱緩解時間(thermal relaxation time,TR),若選用之雷射脈寬時間略小於標的組織的熱緩解時間,則可有效地減少標的組織傳給鄰近組織的能量,避免對鄰近組織造成傷害。
以紅寶石晶體(氧化鋁中摻進鉻離子)當作介質,由高強度閃光燈來作激發,產生波長為694.3 nm的紅光。
在1960年代醫用雷射始祖Leon Goldman利用脈寬500 ms 的紅寶石雷射治療刺青,術後會產生明顯疤痕。後經利用「選擇性光熱解反應」和「熱弛緩時間」原理,改變紅寶石雷射的脈寬(Q-開關)以減低其對周圍組織的傷害,開啟了紅寶石雷射於臨床應用的大門。
Q-開關紅寶石雷射之脈寬在25-40 nsec左右,其能量可達十億Watts/ cm2,具選擇性光熱分解效應,對黑色刺青,黑斑,太田母斑很有療效。對皮膚穿透力約在1 mm以內,故深層的病灶亦是達不到。
目前較常用來治療太田母斑(Ota’s nevus)、貝克氏(Becker’s nevus)母斑、顴骨母斑(nevus zygomaticus)及咖啡牛奶斑(café-au-lait spots)等。雖然紅寶石雷射也可以用來治療表皮層比較表淺的病灶如雀斑(freckles)及日光性小痣(solar lentigo)等及其他表皮的黑色素過多症,但是為了減少對於真皮層的破壞,可以考慮選擇其他波長較短的色素雷射(如532 nm Nd:YAGlaser)。
亞洲人的皮膚具有較高含量的黑色素,因此接受雷射治療後出現色素減少(hypo-pigmentation)或是色素增加(hyper-pigmentation)的現象。只要配合防晒以及美白用,大多數皆可以恢復正常。至於疤痕的副作用則是相當少見。
以Q-開關紅寶石雷射來治療刺青,會引起皮膚立刻變白,在30分鐘內會消失,或出現紅腫情形;治療區域可能在24到36小時內形成水泡,最後形成一層薄薄的痂皮,傷口完全癒合約須7至10天。可刺青染料爆裂成細碎的小塊物質,此可被噬菌細胞吞噬而自真皮中被移除。
染料雷射即是以染料作為介質的雷射,所謂染料是指對光有很強吸收能力的物質。其產生光束的波長範圍從0.2 mm至1.0 mm,其差異主要在於其激發介質與選擇波長的方法不同。閃光燈激發脈衝式染料雷射(Flash lamp-pumped pulsed dye laser, FDPL)使用 rhodamine作為介質,以高能閃光燈激發,輸出光波長可從400 nm「調」到700 nm,當波長為585 nm之時,其光束可穿透皮膚達1.2 mm的深度,並被血紅素吸收,能用來選擇性破壞真皮血管,並將表皮黑色素的吸收降至最小。調整波長的方法為改換染料;然受限於閃光燈無法閃爍較長的一段峙間,故其脈寬通常是在數ms的範圍以內。
較新型 flashlamp-pumped pulsed dye (FLPPD),其波長為585 nm,脈寬為450 μsec 至40 msec。此染料雷射已被證實可以有效治療酒色斑(port wine stain)、蜘蛛樣血管瘤(spider angioma)、微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化膿性肉芽腫(pyogenic granuloma)等。對酒色斑的病人,治療8~10次之後,約有80%的清除率,具顯著功效,且少留疤痕。臉上V2皮節(dermatome),因為皮膚較厚且毛囊皮脂單位(pilo-sebaceous units)密度比較高,需要更多次的治療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300 nsec,503 nm之FLPPD,對黑色病灶很具功效。
氬激發染料雷射(Argon-pumped dye laser)是以螢光有機染料(Rhodamine 6G)為介質,並以氬雷射作為激發光源,可放出488 nm到638 nm範圍的雷射光。
色素病灶染料雷射(Pigmented lesion dye laser)以含有 coumarin的染料作為介質,並以Xenonflash lamp作為激發光源,其發出的波長介於500-520 nm之間,脈寬為300-500 ms,脈衝頻率為1Hz。當其波長為510 nm時;且此雷射穿透皮膚的深度約為0.25至0.5 mm,故可用來治療一些表淺性的色素病灶,如:日曬班(solar lentigines)、雀斑(ephelids)、脂漏性角化(seborrheic keratosis)等。
釹雅克雷射(Nd:YAG)可放出波長1064 nm的紅外光,此波長不為特定的載色體或水所強烈吸收,故所造成的是較非特異性的熱傷害。
Q-開關釹雅克雷射:其波長為1064 nm,脈寬為5~20 nsec 。Hb、黑色素及水對它吸收不是很強,由於波長比較長,故有較好傳透力,對皮膚約4~5 mm,所以治療的深度比紅寶石雷射更深,可用於治療較深層的色素,而且較不會影響表皮層的正常黑色素,適合於比較容易產生黑色素變化的亞洲人。
另經KTP(potassium di-phosphate crystal)晶體處理可使其波長減半為532 nm的綠光,由於波長短,所以\可以對比較表淺的表皮層內黑色素做有效的破壞。可以有效的治療雀斑、晒斑、表淺黑色素問題。但真皮內的氧合血紅素也會吸收532 nm的波長,所以上真皮層的微血管會被破壞,常有紫斑(purpura)的現象,治療後的7~10天之後會逐漸消失此;532 nm釹雅克雷射也可用來移除紅色刺青。長脈寬(long pulsed)或連續撥式的釹雅克雷射:用來治療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結節狀酒色斑(nodular port-wine stain)、明顯小腿靜脈(leg vein)等病灶或除毛。
可放出波長為755 nm的紅外光,Q-開關亞歷山大雷射其脈寬為100 ns,因其波長較常,故可穿透至真皮層較深處,一般被用來移除藍黑色及綠色的刺青;然其亦有色素脫失、皮膚質地改變的副作用。長脈寬(long pulsed)亞歷山大雷射可以用來除毛。
皮秒雷射是指該雷射每發的脈寬 (pulse duration)小於1奈秒( nanosecond, ns, 10−9 秒),到達皮秒級別,
1皮秒= 10−12 秒( picosecond, ps)。
根據選擇性光熱效應,當皮膚特定標的物 (target)吸收皮秒雷射強大的瞬間能量,可讓此特定的色顆粒瞬間達到極致高溫,產生爆破作用,對異常組織發生強力破壞作用,將之分解成極小分子,有利人體代謝排出體外,以達到改善皮膚問題的效果。在此討論的是應用於皮膚的皮秒雷射。目前市面上皮膚用皮秒雷射機器的
脈寬有: 900、750、550、450及375皮秒。
以前除斑及除刺青的雷射機都是Q-開關奈秒雷射。由於刺青顆粒很小,熱緩解時間很短(很多是小於1 ns ),為了能更有效的去除刺青,所以需研發出脈寬更短的皮秒雷射。與奈秒雷射相比,皮秒雷射脈寬短,熱傷害小,術後傷口及反黑情形能大幅減少,復期也更短。而去除色素刺青的能力因為更高的瞬間能量高峰,讓標的物快速升溫,產生光震效應( photomechanical/ photoacoustic ),能更有效的粉碎色素顆粒,更易由淋巴代謝清除,來減少治療次數。也就是說皮秒雷射藉由高光震、低光熱傷害的特性能,能更有效地淡化斑點及去除刺青。
目前市面上有幾種不同波長的皮秒雷射機器,包括532、585、595、660、670、694、755及1064 nm,波長越長愈能穿透到深層的皮膚組織,因此短波長的雷射光主要針對表皮到淺真皮層的肌膚問題,而長波長的雷射光主要針對中到深層真皮層。
除了皮秒雷射超短脈寬外,每台皮秒雷射機都有附加的「聚焦」功能,運用各自研發的「蜂巢透鏡、聚焦透鏡或飛梭透鏡」,把雷射聚焦在很多的小點上,提高每一個小點的能量 (功率)到12至20 倍,以產生雷射光震破壞,稱之為雷射誘導的光學擊破效應(LIOB,laser inducedoptical breakdown ), 瞬間高能量形成「電漿效應 plasma formation」,造成皮下空泡。當這些空泡腫隱形的損傷,當它們慢慢癒合時,膠原蛋白與彈力纖維隨之增生,達到皮膚緊緻及改善老化、細紋、疤痕的功能。
不同波長的皮秒雷射能治療皮膚深淺層黑色素及各種顏色的色刺青,藉由聚焦原理,能刺激膠原蛋白增生改善凹疤及皺紋。雖然雷射可以明顯地淡化色斑、亮白膚色、嫩膚回春,但因色斑的大小、病灶及問題的性質與位置不同,可能還是需要多次的治療。
脈衝光雖然不是色素雷射,但有除色素的效果,故於此討論。脈衝光的發明,得歸功於以色列科學家艾克斯(Eckhouse)博士。他的研究起於1990年,當時他用弧光燈作為光源,利用高脈衝的方式輸出含有各種波長的光線。脈衝光的作用光譜廣 (550-1200 nm) ,特別是皮膚對不同的光波吸收與散射各有不同,因此醫師得選擇相對應的光波,來處理各種皮膚問題。「IPL不是雷射,由於 IPL的光譜幾乎含蓋所有常用的雷射波長,如染料雷射、紅寶石雷射等,好像是各種雷射的組合!」有了IPL,惱人的色素沉澱、血管擴張、皺紋、斑點、毛孔粗大,細紋,彈性鬆弛等多種皮膚問題,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波長與能量可根據個人膚質及需求做調整。
通常雷射治療的效果不錯,缺點是不能任意調整波長,也較難以同時解決臉上多種問題。IPL就不一樣了,它可以彌補雷射治療的不足。IPL的優點在於,波長可以針對不同膚質作調整、超高能量可以作更深層的穿透、對處理血管或是毛髮問題評價不錯。相對的,IPL輸出能量過強或是選擇波長不當,一樣會造成皮膚灼傷或是產生疤痕,這時候,醫師的經驗好壞攸關治療成效。
IPL的治療過程,醫師必須先判斷斑的種類和位置,選擇適合的輸出波長、能量以及時間。有些使用冷卻探頭有些須在患者的臉上塗抹一曾厚厚的冷凝膠,以降低表皮溫度,避免皮膚灼傷。IPL會穿透皮膚,作用在色素原(chromophores)隨著能量的吸收,黑色素和周邊組織會逐漸升高。「當溫度達到50-60℃時,就足以產生熱凝結效應,將色素病灶破壞。」
原理:
脈衝光美顏術,是利用不同波長的光線,可被不同的物質吸收轉為熱能,以對特定組織產生作用。較短波長之光線,可被黑色素或含氧血紅素吸收,可用來淡化斑點及收縮微血管;較長波長的光線,可穿透到真皮層,活化纖維母細胞,並引發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再生,以此來緊實皮膚,改善細紋及毛孔粗大。
IPL光美顏術,療程溫和,安全,時間短,疼痛小,不動刀,沒有傷口,沒有傷口或結痂,術後能馬上化妝上班,被稱為"午餐美容",為時下最流行的美容醫學技術之一。
適應症:
IPL雖樣樣行但樣樣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