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雷射(laser)、雷射手術(laser surgery)、永久性除毛(permanent hair removal)
不同物質有不同的吸收光譜,皮膚上主要的吸光物質(chromophore)為黑色素(melanin)及血紅(Hb)。
毛髮之主要色素為黑色素,而表皮部位亦有很多melanin。黑色素在300 nm至1000 nm間都有很好的吸收,且隨波長增長吸收逐漸遞減。在700-1000 nm間黑色素及血紅素有一段不小的吸收差異,作為therapeutic window。波長越常者穿透力越深,一般除毛雷射的波長多落在700-1000 nm的範圍,主要因為波長越長,表皮細胞的破壞較小而穿透力較大(約1.5-4 mm)可以達到毛囊的底部。
要達到選擇性光熱解(selectivephotothermolsis)的效果必須有三個條件:(1)波長為目標物選擇性的吸收(2)能量足以破壞目標物(3)雷射脈寬約等於目標物的thermal relaxation time (TRT) ,及目標物溫度降至原來一半所需之時間,人類毛髮的TRT約為10-100 msec,平均20 msec左右。太長或太短脈寬都不好。
但依熱破壞時間(thermal damage time---熱擴散和熱破壞毛囊幹細胞所需要的時間)理論推估適當的脈寬時間為170至1,000 msec之間。脈寬必須比毛囊的熱緩解時間長的理由是:黑色素在毛囊結構只佔一小部份,所以必須增加脈寬才有足夠的熱擴散來破壞整個毛囊結構。
能量越大除毛效果越佳,但合併症亦增加,必須考量患者膚色、毛髮粗細色澤。
有些雷射附有冷卻系統,以降低表皮的溫度,減少雷射對表皮的傷害,如雙極雷射有一個sapphire tip,可以直接按壓在皮膚上行冷卻作用,而雷射光可以穿透它做深層的治療。有些雷射利用chilled gel、chilled air或cryogen spray。
皮膚顏色依Fitzpatrick分類有五。顏色越深,所用能量要低,波長較長,對皮膚的傷害較少,毛髮越黑,須能量較低。
分為生長期(anagen)、過度期(catagen)即休止期(telogen),目前認為對雷射治療有反應的毛髮應為生長期,因為生長期的毛髮有較多的黑色素以吸收雷射能量。身體各部位的毛髮生長周期、長短及比例各異,治療的間隔和毛髮生長週期有密切關係。
一般而言100 mm大小的毛髮,TRT約在20 msec,較細毛髮則應選擇較小的脈寬,反之亦然。
術前1-3月內避免拔毛。
膚色太黑可考慮防晒美白處理。
拍照及自在毛髮的密度。
術前剃毛。
一般不用麻醉,敏感的病人可用 EMLA處理。
能量應以可以形成毛根燒焦或產生para-follicular edema的最低能量開始治療。
最好有表皮冷卻系統,減少表皮的傷害,如為接觸式的雷射頭可壓迫皮膚減少血流及表皮至毛囊的距離。
患部術後照顧,可以簡單的軟膏,潤滑保持避免照晒。
治療間距,頭頸部約1-3個月,腋下2-3個月,下肢3-6個月,或患部毛髮又長出而造成困擾的時候。
一般而言,一次治療可以除去10~20%以上的毛髮(因部位不同可達40~50%以上),二次治療達40~50%,三次治療60~70%以上,治療效果和部位,治療間距所用雷射能量大小有關。操作不當可能造成輕微灼傷,而有色素變化及疤痕產生,但正常操作副作用極輕微。
美容用途有除腋毛、腿毛、鬍子、恥毛等,亦可應用於先天髮現太低或不平整,亦可用於重建整形手術後,毛髮不正常分布,比如手毛因前臂游離皮瓣手術後,被移植於臉部,造成美觀上的問題。
波長1064 nm,脈寬10 nsec能量2.5 J/cm2,須配合碳粉的使用(topical carbon-mineral oil),適用於深色皮膚部位的除毛。長脈寬的1,064 nm釹-雅各雷射,雖然黑色素吸收效果比較差,可減少對表皮層的破壞,但可穿透到比較深的真皮層,理論上比較適合亞洲人及其他有色人種。
如 Photoderm或 Epilight。波長51~1200 nm,可用濾鏡調節,不屬於雷射,但使用上有較大調整空間及能量,對較深的病灶有幫助。
694 nm,0.9-3 msec,10-40 J/cm2,較易產生表皮的傷害,色素變淡。
755 nm,5~20 msec,5~30 J/cm2。
800 nm,5-30 msec,10~40 J/cm2 ,因為有冷卻晶片用以冷卻上皮及壓縮組織,操作極為方便。
至於何種雷射最適合東方人(皮膚類型第四至六型)?學理上,長脈寬釹-雅各雷射的波長為1,064nm,雖然黑色素吸收效果比較差,可減少對表皮層的破壞,但可穿透到比較深的真皮層,理論上比較適合亞洲人及其他有色人種。國外的研究顯示,長脈寬紫翠玉雷射、長脈寬釹-雅各雷射治療及長脈寬二極體雷射,三者之間的效果並無統計學上的差異。賴庭瑋等人的研究顯示,病患四個月內接受三次雷射治療後追蹤六個月後的比較,長脈寬紫翠玉雷射可降低毛髮密度76.6%,長脈寬釹-雅各雷射只降至55.2%,但兩者之間並無統計學上的意義。
雷射除毛症推展於臨床應用,目前仍有許多問題袋解決,將來的發展仍朝更小更快更有效的雷射研發邁進,有興趣於雷射除毛者應隨時注意新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