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梭雷射」(又稱為「點陣激光」,fractional laser)是一種點陣式能量輸出的雷射治療方式,要談飛梭雷射就要從磨皮換膚說起。磨皮換膚(Resurfacing or dermabrasion)在美容醫學一直是大量使用的治療項目之一,其演進是從最傳統的砂紙磨皮術、電動鑽石砂輪磨皮、二氧化碳雷射磨皮、到近來的鉺雅各(Nd-YAG)雷射磨皮及冷觸雷射(Cool touch)、至目前最新的飛梭(Fraxel laser)雷射。這些階段的演變代表醫術上的進步,以提供更盡人性的照顧。
在過去要改變皮膚問題,常透過磨皮手術。磨皮手術是一種剝離破壞(ablative method)的方式,可利用雷射或手術先將皮膚角質層及一部分真皮層破壞,以刺激表皮及真皮再(Regeneration),以達到皮膚更新的目的,這類療程以雷射磨皮(Laser Resurfacing)為代表,但它們在目前忙碌的社會不被多數人接受,原因就是有傷口,術後整個臉部紅紅的,另外就是一個大問題是反黑(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PIH),尤其是膚色偏黃的亞洲人為甚。
針對此缺點的改進,就是非剝離式(non-ablative method),其代表就是電波拉皮 (Thermage),以及長脈寬銣雅各雷射(Long-pulsed Nd-YAG laser),也就是坊間所謂的柔膚雷射。這些儀器在不破壞表皮的原則下,將一定的的能量,經表皮穿透到真皮層,以刺激真皮層的陳代謝,讓皮膚會變得比較緊緻、光滑,毛孔也會縮小。但這個方法對於角質層的表皮的改善的幅度及變化不大。所以更演進至分層式微破壞的方式(Frational mini-invasive method),利用分次的漸進的方式改善肌膚的問題,因而有飛梭雷射的發展。
飛梭雷射這種分段式治療概念,由於每個微光束的直徑都很小,通常大約介於100-200微米(micrometer)之間,Reliant飛梭雷射波長1550 nm,在皮膚上造成許多細小的加熱區(microthermal zone,MTZ),其能量可穿透到300到1400微米(μ)的深度,促成了皮膚自我修復及膠原蛋白增生。每一MTZ的周邊都包圍著正常完整的皮膚組織,治療區域可在一天內快速癒合,因而不良的副作用極少,不會有開放性傷口或者嚴重紅腫脫屑等。
這種分段式(fractional)的治療理念,大大降低傳統雷射磨皮引起的術後照顧不便與感染風險,使傷口可在極短時間之內癒合,同時可深入真皮層進行膠原蛋白的重塑,將缺陷老化組織加以排除,成為更新、更健康、更緊實的肌膚。
飛梭雷射治療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每一個 MTZ的周邊都包圍著正常完整的皮膚組織;也在於“每次治療時皆有部份的組織不受能量影響“,可在短時間內快速癒合。飛梭雷射療程非常有彈性,可視需求者的方便進行規劃,飛梭雷射每次治療僅約 15%-20% 的皮膚面積直接接受到雷射能量,但改善的效果立即可見且可持續發生,一般最佳的改善結果會在治療後二至三個月呈現。飛梭雷射對於痘疤在治療效果上,可達傳統雷射磨皮的效果,但又沒有冗長的術後修護期,down time 小。
各種磨皮換膚方法之比較:
磨皮技術治療方法 | 使用年代 | 治療效果優點說明 | 治療效果缺點說明 |
---|---|---|---|
砂紙磨 | 50年前 | 效果確實 | 傷口癒合時間長 感染風險 反黑明顯 |
電動鑽石砂輪 | 40年前 | 效果確實 | 傷口癒合時間長 感染風險 反黑明顯 |
二氧化碳雷射 | 20年前 | 效果確實 不會血肉模糊 | 開放性傷口 反黑明顯 |
鉺雅各雷射 | 10年前 | 效果確實 退紅或反黑時間較快 | 開放性傷口 較短時間癒合 反黑較小 |
冷觸雷射 | 5年前 | 安全性提高 表皮保護冷卻 | 深度有限 效果難以評估 |
飛梭雷射 | 2006年 | 效果確實 肉眼無法看見傷口 反黑機率低 | 治療時熱痛感明顯 短期治療部紅腫暗沉 |
1.非汽化剝離式雷射(non-ablative laser):
它們可刺激膠原蛋白新生,如鉺玻璃雷射(Er: Glass laser,波長1550 nm),Sellas 3D變頻飛梭,波長1540 nm的晶鑽飛梭(Lux1540)雷射、XD飛梭雷射,或波長為1440 nm或1927 nm點陣式輸出的雷射的「素顏光飛梭雷射」。
2.汽化剝離式雷射(ablative laser):
可移除疤痕組織,並刺激膠原蛋白新生,共有三類,如二氧化碳飛梭雷射、飛梭式鉺雅克雷射、飛梭式珍珠雷射,這三類的雷射以二氧化碳飛梭雷射穿透深度最佳,對於纖維母細胞亦可達較好的熱刺激效應,故目前較廣為使用。這類型的飛梭雷射,是利用傳統磨皮雷射的波長,以點陣式輸出光束,可移除疤痕,破壞疤痕下方的纖維化組織,並刺激膠原蛋白新生,包括:
(1) 二氧化碳雷射(CO2 laser,波長 10600 nm)。
(2) 鉺雅克雷射(Er: YAG laser,波長 2940 nm )。
(3) 鉺:釔鈧鎵石榴石雷射(Er: YSGG laser, 2790 nm):此即俗稱的「珍珠雷射」(pearl laser)。
第二代和第一代飛梭雷射有以下不同:
一、能量範圍更廣:第一代的能量範圍為6-40 mj,第二代的範圍為4-70 mj。Reliant的一代為Fraxel SR750,
是最早上市的分段式換膚雷射,仿間俗稱的「正統飛梭雷射」即為此系列的機器。其波長為1550 nm,屬鉺-玻璃光纖雷射(Er: Glass fiber laser),在能量40 mJ的情況下,對皮膚的穿透深度可達1.2 mm。
二、穿透深度更深:第二代治療深度,可以從300至1400微米。以同樣40 mj能量而言,第一代的穿透深度約為800微米,而第二代可達到接近1200微米。
三、自動調整雷射光點直徑及光點密度:可以讓雷射治療能量分布的更均勻,尤其在使用高能量治療時,可以避免過度熱傷害,減少副作用發生的機率。
四、改良的滾輪探頭和速度感應器,在進行治療前不需塗抹藍色導光劑,節省術後清潔的時間及染劑殘留的困擾,所以她又稱為「飛輪光飛梭雷射」。
五、疼痛度較低以及恢復期較短:第二代飛梭的疼痛度較第一代為低,雷射治療後的腫脹、泛紅等恢復期,也較第一代飛梭為短(平均約減少1~2天左右)。
有人把微點飛梭(Fractional CO2 Laser Technology) 稱為第三代飛梭雷射,它的細微光點的雷射輸出 (小於1 mm)。eCO2微點飛梭雷射屬於一種二氧化碳飛梭雷射,微點飛梭雷射在擊發後,可形成許多微小的光束,最小的光束直徑僅有120 μm (micrometer),此亦「微點飛梭」命名的由來,可以針對個別的凹洞做深度處理,它是近年來日益受到囑目的疤痕、痘疤治療工具,波長為10600 nm。第四代飛梭雷射FRAXEL re:store DUAL,是結合穿透較深的 1550 nm erbium fiber laser及穿透較淺的 1927 nm thulium fiber laser,可加強療效減少反黑。
飛梭雷射適應症:
老化肌膚、粗糙肌膚、小的皮膚腫瘤、肝斑、色素斑、青春痘疤痕、皺紋、成長紋與肥胖紋、手術疤痕。
顯微鏡下的數以百計的傷口(每一點小於100微米)及治療部位修復過程:
飛梭雷射相較於其它雷射或傳統治療上最大的不同是在:小到肉眼看不見的傷口,無傳統傷口的大量滲液(治療部位的傷口極小,周邊都是正常皮膚組織,癒合時間因此非常快速)。 分段光熱療法的作用說明:
個別的MTZ影響一部份體積的組織
↓
每個MTZ皆有正常組織包圍
↓
表皮被凝結(coagulation),角質層結構完好,400-700微米深度的膠原蛋白凝結,並無滲出物形成
↓
極小傷口與周邊生長組織可提供上皮組織快速修復
↓
排擠微細表皮壞死碎屑
並置換受損的組織
形成換膚的效果
真正的飛梭必須是平行雷射光束,以相同密度均勻射出,以達到能量均勻的目的。是不是所有能在皮膚上打出許多微小孔洞的機器都是飛梭呢?答案當然不是。目前坊間有許多假飛梭雷射,假飛梭是在機器的探頭上加裝光罩孔,使射出時仍點狀,這種假飛梭射出的光源並非真正平行,容易發生不均勻的射出點。
1.我需要飛梭雷射治療嗎?
當您感到皮膚出現皺紋、色素不均、毛孔粗大、痘疤等困擾時,飛梭雷射必定是您最佳的選擇。飛梭雷射可使用於全身任何部位,包含眼睛周圍、頸部、胸口或手背這類敏感細緻的肌膚。治療後的肌膚將看起來更平滑、水亮、年輕。
2.飛梭雷射治療過程如何進行呢?
卸妝清潔之後,再以外用麻醉藥膏塗敷約1小時,全臉的治療時間約10-15分鐘,頸部或手部約5-10分鐘便可完成,返家時仍有皮膚麻醉感覺,約持續12小時是正常現象。
3.我需要多少次治療呢?
飛梭雷射每次治療僅約20% 的皮膚直接承受雷射能量,因此大多數病患需要約5次的治療,間隔則為2-4週以上,次數與間隔時間須經醫師諮詢。
4.飛梭雷射治療前要注意什麼?
術前一個月內避免過度的日曬,若有服用藥物,懷孕,光敏感病史者,務必徵詢醫師意見。治療前2週內不得使用A酸(Retin-A)及A醇(Retinols)產品,或是進行果酸換膚。
5.飛梭雷射治療時有什麼感覺?
治療時會有刺痛感,治療後需冰敷15-30分鐘,返家後前三天應持續冰敷。
6.治療後要如何照護維持?
表皮的新生在治療後24小時內發生,治療後3-5天內肌膚將呈現粉紅色,輕微腫脹,會於2-3內便消退。治療完畢後可立刻保養及上妝,治療後的清潔保養動作要輕柔,須加強保溼與防曬,勿用力摩擦或果酸去角質。
7.治療後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