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人將傷口的"痂皮"或發炎後的色素沉積誤認為疤痕,傷口的滲液及壞死的皮膚會結成痂皮,痂皮會脫落。傷口癒合後一定會有返黑(或紅)的色素沉著,色素會慢慢褪去:真正的疤痕永遠不會消失,只會隨時間成熟(即慢慢變小一點而顏色慢慢接近正常膚色)。
傷口的癒合過程,這些現象常常一起存在或先後發生,由於個人用詞及對疤痕的不暸解,才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比如:要醫生開除疤藥膏,或是要把疤磨掉等等。而此先入為主的想法很可能造成就醫的困擾,甚至自己花冤枉錢卻得到反效果。
人的真皮理有許多表皮細胞,分佈在毛囊汗腺上,它們可以分裂形成新的表皮。受傷越淺真皮受損愈淺,則留下的表皮細胞愈多;真皮結構的破壞也愈少,就很有機會長出新的皮膚,而較不易留下疤痕。受傷越深,真皮受損愈深,則留下的表皮細胞愈少;真皮結構的破壞也愈大,很少有機會長出新的皮膚,而較易留下疤痕。一般而言,傷口如果能在二週內癒合,幾乎不留下疤痕;但如果三週還不癒合,則留下疤痕的機會就非常大。
二度燙傷只傷及真皮層,三度燙傷真皮層完全被破壞,所以前者可以不留疤痕,而後者一定留下疤痕。 有無疤痕跟受傷深度有關,跟面積大小較無關係。
結痂一週已可自然剝落,這一部分一定不會留下疤痕,而結痂剝落後的地方常都白白的,那是新長出的皮。
一般而言愈慢癒合疤痕愈大,包住它的的皮膚愈脆弱,愈不穩定,愈要保護它。所以是傷口的深度決定會不會留下疤痕,及新皮膚的穩定度,不是體質。
如果單擔心有疤痕,可先用美容膠(擦傷不宜)、矽膠片或矽膠軟膏(這些是較有研究認為有效的):可以改善疤痕大小顏色,壓平凸出的疤痕,需在疤痕未成熟前及早使用(結痂剝落後),且持之以恆。事實上疤痕是無法去除 (從有變沒有) 的,但我們確實有很多方法可以美化疤痕。疤痕是可以改善的:變小變平或較不明顯些。
您如果對疤痕感到不滿意,最好能諮詢整形外科醫師,讓他們為您分析評估;而非一昧尋找所謂”去疤膏或除疤雷射”。改善疤痕一定要把時間列入考量,通常時間對我們有利,除非疤痕已造成功能上或美觀上極大的問題,一般可以等一等,通常疤痕在傷口癒合後兩週至三個月之間最醜,又紅又黑又硬,甚至又癢又痛;隨後它會慢慢轉好,當然在接受修疤手術時,也是要再經歷一次傷口癒合的過程,所以需要好幾個月的復原。
燒傷傷口的癒合
在整形外科傷口處置的觀念裡,燒燙傷都一種平面型皮膚損傷,因為熱凝結壞死(coagulation necrosis),造成皮膚深度不一的傷口。一度燒傷傷至表皮層,5-7天會癒合;淺二度燒傷傷至真皮層之乳頭真皮(Papillary dermis),10-14天會癒合;深二度燒傷傷至真皮層之網狀真皮(reticular dermis),15-30天會癒合;三度燒傷傷至皮下組織,一般不會自行癒合:四度燒傷傷至肌肉骨骼組織,也不會自行癒合。
一般而言軟組織傷口之癒合有兩個機轉:收縮( wound contration)及表皮再生( re-epithelializatrion)。皮膚只有表皮層及表淺的真皮層可以再生,其餘都要靠形成疤痕,造成收縮以減小傷口。皮膚表皮層之底部是基底層,基底層再往下是真皮層。表皮的再生靠表皮基底層及真皮層內皮膚腺體(如汗腺、皮脂腺、毛髮)的表皮細胞分裂爬行而來。表皮細胞剩愈多,再生愈快。如表皮細胞都消失,傷口癒合就需要靠收縮形成疤痕或植皮手術。
表皮細胞分裂爬行速度以在溫濕的環境(warm and moisture)下較乾燥環境為快;當然細菌之生長也是在溫濕的環境下快。一般的觀念,以為保持傷口乾燥迅速結痂,傷口才會好的快。其實這是錯誤的,在溫濕的環境下,上皮細胞移行的速度比乾燥的環境快,只要能清除過多的細菌,溫濕環境會使傷口癒合較快。
所以我們應該在適當麻醉下及早將燒傷傷口徹底清創,選擇使用吸水性及具親水性敷料(俗稱人工皮),讓傷口維持在濕潤的環境,以利傷口癒合及照顧,並可吸收傷口滲出液。一開始傷口滲液量大,會由敷料旁流出來,造成敷料脫落。這時候內層用吸水性纖維敷料,來增加滲出液的吸收,外層再蓋上親水性敷料,這樣的傷口照顧可以2-4天更換一次敷料。由於傷口是保持於溫濕的狀態,癒合會較快而換藥時敷料也不會黏住傷口,造成疼痛及二次傷害。
當然也可以不用吸水性纖維而直接使用較厚的人工皮來吸取傷口滲液。人工皮具有防水的功能,患者仍可以自在的沖澡,洗澡完應檢視是否有水滲入傷口,若有此情況,只要重新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換藥就可以了。
爆炸性燒傷傷口會有異物卡在組織裡,若沒有在12-24小時內移除,這些異物將固定在組織內,成為永久的外傷性刺青(traumatic tattoo) 。將來外傷性刺青的治療,要比急診清創花更多的時間與金錢,因此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會跟病人說明需在適當的麻醉之下,徹底清除傷口的異物、縫合撕裂傷及傷口照顧。如形成外傷性刺青,將來可使用Q-開關銣雅克雷射(Nd:YAG laser) 、紅寶石雷射(Ruby Laser) 或紫翠玉雷射(Alexandrite laser) 來治療。
一度燒傷傷5-7天會癒合;淺二度燒傷會在二週左右完全癒合,癒合的傷口可塗抹溫和的潤膚劑(如嬰兒油)避免乾燥。
淺二度燒傷傷口常見於一般熱水燙傷或火燄燒傷,淺二度燒傷燙傷口往往很痛。臨床上減少換藥次數及疼痛是一個重要課題,尤其是兒同及對痛敏感的人。使用吸水性及親水性敷料於傷口照顧,可以營造一個溫濕的環境,最內層敷料不會沾粘住傷口,一來有助於傷口癒合,又可減少疼痛。
傳統使用凡士林紗及紗布包紮傷口,傷口是在乾燥環境之下,最內層敷料容易沾粘住傷口,除了換藥疼痛癒合慢外,又會限制運動及影響日常生活。敷料種類眾多,要依據不同的傷口的性質,給予適合的敷料,以期能減少換藥次數、促進傷口癒合及改善日常生活品,早日回到工作,質這種傷口照顧方式,對好動怕痛的兒童更有其價直。
淺二度燒傷傷口常有一層水泡(bulla & bleb),如置之於乾燥環境會形成一層痂皮(crust,組織液乾燥成之硬殼)或焦痂(eschar,乾死之皮膚或組織)。在這層乾硬的殼下面傷口組織慢慢癒合,因細胞除了分裂以外還要分解硬殼,所以癒合速度慢;有時還會在硬殼下蓄膿,引起傷口感染,不利癒合。
適當處理應視水泡大小、污染程度,給予清創(debridement)或水泡抽水減壓,再給予適當敷料。如欲給予溫濕的環境(如親水性纖維及人工皮)癒合,則必須有清潔之傷口,此時清創很重要;如無法清創又要給予溫濕的環境癒合,可考慮敷以大量燙傷藥膏(如silver sulfadiazine),再以厚後紗布包覆以希吸收滲液;如手邊無此敷料,可先以傳統使用凡士林紗布及多量紗布包紮傷口。
深二度及三度燒燙傷傷口,傷口表面一定有一層死去的皮膚,會慢慢形成焦痂。傷口要癒合,這一層焦痂必須被傷口組織分解或以各種方法清創除去。在除去焦痂之前,溫濕的環境對傷口有利也有弊,溫濕可防止組織脫水而進一步死去;但也增加細菌滋長機會、同樣給予大量燙傷藥膏也是有利也有弊,它減緩細菌滋長也減緩組織滋長,另外就是藥品本身引起之副作用。所以最理想是早日清創,早日覆以親水性人工敷料或植皮。
三度燒傷之傷口底部已經沒有表皮細胞來再生皮膚,癒合後一定留下疤痕,這些疤痕是源自纖維母細胞增生用以收縮傷口的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俗稱生肉或吐肉舌)。三度燒傷傷口癒合要快、疤痕要小還是要靠清創及植皮手術。
目前傷口覆蓋敷料發展主要有幾個方向: 一是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疤痕, 二是減少疼痛, 三是改善生活品質, 四是組織再生。一般敷料分為傳統紡織敷料、合成敷料及生物性敷料三種。
傳統敷料:由植物纖維或礦類物質構成,如紗布、棉墊、油紗布等,只是暫時性的覆蓋材料,在一定時間內需加以更換。凡士林紗是貼在傷口的最內層敷料,油油的有孔洞可以以減少敷料沾粘住傷口,又須讓傷口滲液透出讓覆蓋其外的紗布吸收。凡士林紗上之孔洞太大則敷料沾粘住傷口情況嚴重,換藥時又痛又傷及新長出之傷口組織;孔洞太小則傷口滲液無法順利透出,形成兩難局面。
合成敷料:人工合成,通常是雙層及多層敷料,外層是以耐久性為考量,內層則考慮其附著性及伸縮性。有PU膜、泡棉(polyurethane film & foam)、水膠(hydrogel)、海藻膠(hydrocolloid)、親水纖維(hydrocelle)、矽膠膜(silicone film);常設計成多功能多曾之敷料。
生物敷料: 由生物材料構成,例如豬皮、羊膜,及從牛及其他動物所萃取的膠原蛋白敷料。可剪減少傷口癒合的時間,仍需要多次更換,直至傷口靠自體皮膚的生長或植皮手術癒合為止。
目前皮膚替代物正加緊研究與發展,利用組織工程、細胞培養、生長因子等高生物科技,希望它們能迅速使傷口癒合並補足原來皮膚的缺損。胚胎期的傷口癒合研究,可望將來傷口的癒合變成一個無疤痕組織的再生而不是有疤的修補。在還沒有這些再生技術之前,三度燒傷還是要靠植皮手術。
植皮手術有「薄層」和「全層」植皮兩種,薄層植皮因所含的真皮層較少,術後外觀不佳又容易造成攣縮,一般只應用於外傷的收口;全層植皮包含真皮層和表皮層,效果較好,可用於功能的重建和疤痕外觀的改善。
不論薄層或全層植皮,在植皮傷口邊緣處都會留下縫合的痕跡,且移植過來的皮膚其顏色、外觀和厚薄和周圍都不太一樣,外觀上仍不甚理想﹔況且取皮處又會留下一道疤痕。薄層植皮的供皮區仍存在一些真皮層,會自行癒合,取皮愈厚,所剩真皮層愈薄,癒合愈慢而疤痕愈名顯。如取全層皮膚植皮,供皮區不剩任何真皮層,故無法自行癒合,一般全層皮膚植皮,取的皮膚都不大,供皮區都可以縫合起來,留下線狀疤痕。
燒燙傷傷口的深淺與性質大致受傷時已決定,敷料及外科處置只能改善疤痕結果的一小部分。一度燒傷傷傷口,給予保濕止痛即可;淺二度燒傷傷口的傷口,敷料及專業傷口照顧都有好結果;深二度燒傷傷口的處理要因燒傷傷口面積、病人情況、生物敷料有無及醫院人員設備決定處置方針。三度或四度燒傷自然是找醫師中的傷口專家--整形外科行植皮或做其他手術了。
目前的驅勢是早日清創早日植皮,雖然無法降低死亡率但可以減少住院天數。早日清創,傷口早日以生物敷料覆蓋(最經濟而有效是屍皮),可以減少全身性發炎反應(SIRS,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及生物負擔(bioburden),亦可早日以人工真皮(Integra)覆蓋,既有保護作用尚可提供新生真皮之基質,將來植上極為薄之薄皮皮膚(very thin split thickness skin graft),就能達到以如同植上中厚之薄皮皮膚(medium thickness split thickness skin graft)的效果,克服大面積燒傷缺供皮區之問題,唯Integra甚是昂貴。
當紗布粘黏在傷口,勿用力撕除,避免破壞新生皮膚,應以無菌生理食鹽水浸泡傷口後,慢慢撕除;亦可塗上大量濕潤藥膏,隔日再撕除。未癒合小皮膚缺口亦宜使用人工皮照顧;外層應用彈紗固定;如使用紙膠固定,紙膠勿貼在已癒合傷口。
因癒合初期新生的皮膚較薄且脆弱,半年之內常會因外力即會形成水泡或表皮破損,破損傷口之照顧同上;且在新生皮膚成熟穩定過程,油脂分泌功能還不健全或甚闕如,因此常有乾癢及龜裂現象,應做如下照護:
一般處理如每日用中性肥皂清洗,再以吸水性毛巾拭乾:塗抹潤膚液保持皮膚濕潤防止乾裂及發癢;選擇寬、鬆;吸汗的棉質柔軟材質衣物,避免穿尼龍或不透氣衣服;受傷部位於傷後一年內,應避免陽光直接曝曬,可穿著保護性衣物,以防色素沉著使皮膚色澤加深,使用含有防曬係數之防曬液及戴寬帽等。
有水泡生成,可將水泡刺破,但不要移除水泡上皮,當成傷口生物敷料覆蓋;若水泡部位有擴大時,需要以生物敷料覆蓋甚至考慮再植皮。穿戴合適之彈性束套;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可依受傷肢體而抬高上臂或下肢。
皮膚癢的處理:
1.適當使用潤膚液,一天約為2~3次,避免乾燥。
2.可以局部冷敷或指尖輕拍打來降低癢的感覺、勿抓癢容易破壞皮膚。
3.衣著以易吸汗的柔軟材質為原則,夏天多待在通風良好的冷氣房,以免流汗
導致身體黏熱。
4.若皮膚癢已影響生活品質,要服用抗組織氨藥物。
(一)彈性衣的使用:
1.深二度、三度傷口癒合後需穿戴彈性衣。
2.開始穿戴可先從幾個小時開始,逐漸增加之後須全天穿戴,除沐浴及傷口護理時間外。
3.應長時間穿戴,平均約持續12~18個月,直到疤痕成熟為止。
4.第一次穿彈性衣應於一週後複檢,追蹤。
5.須訂製兩套以便清洗。
6.需用手洗及水浸泡,避免用洗衣機及日曬。
7.當手腳麻痺、腫脹、起紅斑、水泡或傷口有擴大時應調整彈性衣鬆緊度。
(二)復健運動:
1.癒合之皮膚可塗潤膚液,用手掌跟部或大拇指壓在皮膚上以按壓方式按摩,直到疤痕組織生長穩定為止(不可用摩擦方式以免皮膚破損)。
2.每天按摩6~8次,一次約5~10分鐘(按摩次數及時間應適量)。
3.按摩後可進行關節處運動,每日6~8次,一次約5~10分鐘(運動次數及時間應適量),每個關節運動做15~20次。
4.每一項的伸展運動,可採漸增性伸展直到感到緊或疼痛為止,並維持此姿勢10~15秒以增加伸展效果。
5.沐浴後是運動最佳時機。
6.復健成效慢,須依復健師指導且有恆心的練習。
疤痕組織的產生及攣縮問題,與燒傷原因、損傷程度及受傷部位有關。良好傷口皮膚照護及正確有恆的復健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可提早回到工作崗位及增進生活品質。
當傷口超過3週未癒合,其皮膚組織中含有許多細小的纖維稱為膠原纖維。這些纖維會以不規則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程度的疤痕。
傷口約一個月內開始發展出疤痕,在2~4月活性最強,6個月穩定下來,疤痕持續增生至成熟約半年至2年不等。於燒傷皮膚或新移植皮膚上的疤痕,其顏色呈紅色、為沒有彈性的組織但具有收縮之特性,特別在關節附近的疤痕容易使關節緊縮,活動度減少,造成攣縮及變形。宜儘早穿著彈性衣、持續復健運動。
理想的疤痕是細的、平的、和皮膚相近的顏色、通常不會有痛癢的症狀,但有些疤痕卻非如此。疤痕好壞大部份決定於受傷的機制、受傷的部位、傷口方向、深淺、處理是否得當、個人體質及時空背景等。當燒傷疤痕不理想時,目前整形醫師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疤痕,可以選擇適當的方法來使用(或合併使用):
一.修疤:適合細長的疤痕,通常透過手術,設計各種切口,可以將不理想的疤痕切除或切開鬆弛,然後以各種不同方法縫合修補,可以將寬的疤弄窄,隆起的疤痕亦可用此方法切除再縫合。除外,配合Z成形術或
W成形術,可將疤痕改方向,使之與皮膚紋路較為平行,進而改善外觀。疤痕通常是無法變短一點的,除非讓週圍皮膚變皺,這一點也是很困擾我們。至於修疤手術的效果通常以臉面、皮膚較薄較鬆的部位較好;四肢軀體、皮膚較厚較緊的部位較差。
另外有一種皮下切開法(subcision),可以利用針頭或尖刀從疤痕周圍插入,將疤痕凹陷的部分挑開鬆解,讓凹陷的疤痕變得較平。可以合併使用雷射磨皮或局部注射填充物.
二.補皮或組織擴張法:有些疤太大切除後無法縫合,可用此方法縫補傷口,補皮仍然會有一圈疤痕在原疤痕周圍,而補上的皮顏色與周圍組織不同。組織擴張法需用組織擴張器來慢慢撐開周圍皮膚,切除疤痕後,再以擴張來的皮膚縫合。須要數個月的時間,最後仍須留下一道疤痕。通常前者手術較簡單,後果手術的效果較好。
三.磨皮:適合細小的疤痕,可用磨皮機磨皮,但目前多使用雷射磨皮,可用二氧化碳雷射、鉺雅各雷射或飛梭雷射(Fraxel laser)。對改善細小疤痕、痘疤等有很好的效果,對於較深的疤痕,可能要二至三次治療,方能完成。另一選擇是飛梭雷射分段光熱分解(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
Manstein 等人2004年提出「分段光熱分解」理論,1,550 nm摻鉺光纖雷射(erbium-doped fiber laserl)就是利用特殊雷射探頭(hand piece)在皮膚造成直徑為100 μm散在性小區域(MTZ,microthermal zone)
的破壞,這些MTZ旁邊正常組織可以在短時間內開始進行修補(collagen remodeling and re-epithelialization)
的工作,不僅可以治療表皮的病灶,同時雷射破壞的深度可以引起膠原重組反應。可用於治療疤痕、換膚、皺紋和色素病灶。氣化磨皮換膚雷射的作用一如翻土鋤草,剝離上層皮膚,而Fractional lasers治療則如在草坪上打洞,土壤鬆動活化,草皮很快可以長滿。臨床上此類治療復原很快,down time很小。亦可以配合手術及其它方法一起使用效果才好,也可減少雷射磨皮的次數。
四.局部注射類固醇:主要針對增生疤痕,可減少增生疤痕的體積及徵狀,可能要多次治療,要多次治療,可以配合手術及其它方法一起使用。
五.雷射改善色素:使用適當雷射可以改善疤痕的色素問題,比如染料雷射可以用來處理紅色疤痕加速疤痕的成熟;但沒有雷射除疤這回事。雷射磨皮已經說過,脈衝光對細小疤痕有一點改善作用,屬於輔助的角色。
一些色素雷射:如Nd-YAG、紅寶石雷射可以改善疤痕的色素或疤痕合併的泥沙嵌入(外傷性刺青)。
六.美容膠、矽膠片或矽膠軟膏:可以改善疤痕大小顏色,壓平凸出的疤痕,需在疤痕未成熟前及早使用,且持之以恆。
七.彈性衣:通常使用在燒傷癒合或補皮手術後,需在疤痕未成熟前及早使用,且持之以恆。
八.填充物:適合凹陷的疤痕,可以注射脂肪、膠原蛋白、玻尿酸等,改善凹陷的疤痕,效果立竿見影,但不能持久,須多次治療。
九.蟹足腫的處理可能要配合修疤手術及局部注射類固醇,甚至放射線的治療,方才有效,否則復發機率非常高。
總之,您如果對疤痕感到不滿意,最好能諮詢整形外科醫師,讓他們為您分析評估;而非一昧尋找所謂”去疤膏或除疤雷射”。改善疤痕一定要把時間列入考量,通常時間對我們有利,除非疤痕已造成功能上或美觀上極大的問題,一般可以等一等,通常疤痕在傷口癒合後兩週至三個月之間最醜,又紅又黑又硬,甚至又癢又痛;隨後它會慢慢轉好,當然在接受修疤手術時,也是要再經歷一次傷口癒合的過程,所以需要好幾個月的復原。
燒傷時傷口的縫合處理對疤痕好壞,關係很大,但國內目前的醫療環,少有具經驗的整形外科醫師站在急診的第一線為民眾處理傷口,是不爭的事實,這點值得大家仔細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