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眼袋復發是眼袋手術的主要考量之一,有一些筋膜結構常被用於眼袋手術的修補工作,希望能降低眼袋復發的可能性,這看看兩位醫師的研究與圖片圖片,複習一下眼眶與眼袋手術相關筋膜的名詞與構造。
下眼瞼縮肌 (牽開器)有兩層,其前層是由眼輪匝肌下筋膜 (suborbicularis fascia) 、眼眶隔膜 (眶膜)及囊膜的前層(Capsulopalpebral fascia, CPF)。眼輪匝肌下筋膜 (簡稱匝肌下筋膜)是眼輪匝肌底下一層由纖維脂肪組成的結締組織層。縮肌前層延伸至下瞼板前方。
縮肌的後層是囊膜的後層與下瞼板肌 (inferior tarsal muscle) 組成。縮肌後層向前延伸而附著於眼瞼板。縮肌前層的功能是防止下眼瞼內翻 (entropion),它可支撐皮膚、匝肌下筋膜和眶膜,並防止眼眶脂肪膨出。
它起源於囊膜頭部(Capsulopalpebral head)及眼下直肌,並向前延伸並粘附到眼下直肌表面。囊膜是下眼瞼縮肌的主要成分,也是縮肌筋膜的延伸。囊膜可分為兩層,前層是來自Lockwood韌帶,與匝肌下筋膜及眶膜融合。前層延伸到下眼瞼的真皮層,前囊膜於下瞼板下緣約3-5 mm處與眶膜融合。
囊膜後層自眼下直肌和眼下斜肌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IOM)延伸下來,並插入下眼瞼板的前、下和後緣。後層囊膜是有內含平滑肌纖維的下瞼板肌,可將下眼瞼板往下往後拉。如後囊膜發生疤痕攣縮,會造成下眼瞼內縮 (retraction)。
右圖顯示眼袋術前,下眼瞼縮肌的功能:當俯視時,下眼瞼縮肌收縮使下眼瞼往下後牽引,形成一個 "下眼瞼的雙眼皮" 一般的皮膚皺褶 (lower lid crease 下圖箭頭所示)。
右圖顯示經筆者的眼袋手術後,下眼瞼縮肌的功能完整被保留下來:
眶膜由幾層薄薄的非彈性纖維膜組成弧形筋膜,它附著在眶緣加厚帶 (arcus marginalis) ,可分為兩部分:
下半部分位於眼袋脂肪的前面,並與眼袋脂肪包膜融合,儘管眶膜很薄,它得益於匝肌下筋膜和後側洛克伍德韌帶(Lockwood ligament)的支持,從而增強了強度,有助於防止眼眶內容物膨出。
眶膜上半部分位於囊膜的前方與匝肌下筋膜後方,它在下瞼板的下緣約3-5 mm處連接囊膜,並覆蓋於下瞼板前方,眶膜的纖維化也會導致下眼瞼回縮。
目前國內外有經驗的整形外科醫師都同意,眼袋手術基本上要儘量保留脂肪 (fat preservation)。因為眼眶脂肪是作為保留與支撐眼球眼皮的保護墊。單純地把脂肪拿掉是減少對眼球眼皮的保護與支撐,因此漸漸不被使用了。
保留脂肪的眼袋手術目前有幾派作法,一是所謂脂肪推回原處(fat relocation),再將筋膜 (囊膜或眶膜)縫合加強力道,防止眼袋脂肪在膨出來。
有些醫師會單單採用眶膜來修補,但因為眶膜較不強韌,很難全只靠縫合眶膜,將所有眼袋脂肪回推至眼眶之內,而做到眼袋不復發的。
有的醫師宣稱:切斷縮肌,將囊膜分離出來,利用它將脂肪回推的做法,可以同時矯正眼袋與上眼窩凹陷的問題,所以主張眼袋合併有上眼皮凹陷的人可以考慮這個方法,但筆者的臨床經驗發現其矯上眼窩凹陷的效果,並沒有所宣稱的那樣好。
下眼眶骨比較突出者或許也是比較適合將脂肪歸位的手術,但眼袋回推手術無法解決淚溝凹陷問題,術後常有淚溝仍在與下眼眶凹陷的現象。眼袋回推或歸位手術可以從眼睛結膜內進行內開法,外表沒有切口。用於年輕人軟組織尚未萎縮,所以術後比較不會有下眼眶凹陷的副作用。
不少醫師也認為:利用切斷並縫合囊膜,將眼袋脂肪回推至眼眶內的方法,因切斷了囊膜這個作為拉下下眼瞼的牽開器,眼瞼下拉的力量就大大減少,所以不會有下眼瞼回縮或外翻的情形。
這種論述固然不錯,但是切斷囊膜,下眼瞼也就失去了往下往後牽引的功能,這時當你往下看時,下眼瞼無法充分配合地向下拉開,以致眼睛下方視野會受到限制。比如你在看書,沒有下眼瞼縮肌 (lower lid retractor)的幫忙,你就不能一眼從書的最上面看至最下面幾行字,而必須額外做出低頭或將書本往上移的動作,這確實是個困擾人的情況。
一般醫師很擔心眼袋手術會造成術後下眼瞼回縮或外翻,其實這是他們不熟悉處理下眼瞼鬆弛的問題所致。剪斷下眼瞼縮肌確實有降低下眼瞼回縮或外翻的好處,或許這正是他們看上脂肪回推/囊膜修補這眼袋手術的初衷。
熟齡眼袋是一定會合併下眼瞼鬆弛的,身為醫師不主動著手處理這個解剖學及生理學上的問題,卻去犧牲一器官官的功能以逃避這個不作為的風險,實屬不該。開眼袋手術時,筆者會利用外眥固定術(canthopexy)或外眥成形術 (canthoplasty) ,簡單而穩定地拉緊與提鬆弛的下眼瞼。利用囊膜做眼袋脂肪回推,可用外開法也可用內開法,兩者好壞我們有專文討論過。
南韓醫師B.K. Jung, Y.S. Kim與W.K. Jung 等人於 2019年7月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雜誌發表論文:
以外開法切除部分眼袋脂肪,利用眶膜與囊膜做眼袋脂肪回推手術,他們宣稱得到很好的效果。
以下資料來自 https://doi.org/10.1016/j.bjps.2019.07.009,今以圖簡述如下。下圖為外開切口創面經過的路徑:
右圖示意儘量保留支配下眼瞼前眼輪匝肌的運動神經:
右圖示意眶膜的剝離與去除部分眼袋脂肪:
右圖示意囊膜的剝離:
右圖示意囊膜的剝離至完成筋膜皮瓣:
右圖示意將囊膜筋膜縫合至下眼眶骨:
下四圖為BK Jung醫師他們在論文中所發表術前術後之比較:
手術結果顯示無法解決淚溝凹陷問題,術後仍有淚溝與下眼眶凹陷的現象,外開法的凹陷疤痕還是破壞了臥蠶的外觀,也可得知年輕眼袋術後下眼眶凹陷的現象較不明顯。
上圖顯示他們的結果仍然與所有眼袋脂肪回推/囊膜修補手術結果一樣:
無法解決淚溝凹陷問題,術後常有淚溝明顯與眼眶凹陷的現象。雖然他們儘量保留支配眼瞼前眼輪帀(pretarsal orbicularis oculi)的運動神經,外開法的凹陷疤痕還是破壞了臥蠶的外觀。另外很重要的,他們沒有交代術後下眼瞼縮肌的功能有無恢復。
筆者的眼袋手術是使用內開法,行全部眼袋脂肪下移,來填補凹陷的淚溝,撫平眼眶與臉頰的交界及豐滿蘋果肌。並且利用眶膜上端較強韌的部分及眼輪匝肌下筋膜 (suborbicularis fascia) 兩層筋膜來修補,以補強下眼眶的支撐,降低眼袋復發的機率。
內開法一定會切斷囊膜的,筆者術中定會仔細縫合囊膜,保留下眼瞼縮肌的功能,並調整其鬆緊度,防止下眼瞼回縮。如有下眼瞼鬆弛的問題,就會利用外眥固定術或外眥成形術以支撐並提高下眼瞼。
以下三個案例為筆者利用囊膜修補/脂肪回推的術前術後比較所見:
術後淚溝依舊,年輕案例眼眶凹陷稍輕微些,皆無法改善眼眶大小 。
以下兩個案例 (皆筆者早期手術)為利用 全脂肪回推/眶膜修補 的術前術後比較所見:術後淚溝依舊,兩例眼眶脂肪有些凸出,撫平眼袋效果不是很好,兩例也一樣無法改善眼眶大小 。
案例一
案例二之正面
以下案例為筆者移除少許脂肪,行部分脂肪回推/眶膜修補的手術前後比較:術後淚溝依舊,兩例眼眶脂肪平順,撫平眼袋效果尚可。
沒有脂肪下移或移除部分脂肪的全脂肪回推的方法,如僅僅利用縫緊眶膜來固定脂肪,其效果常不持久的。
原因是這樣的:要將下垂厚重的眼袋脂肪勉強全部回推入眼眶,需要有很強的筋膜支包覆,而大部分已有眼袋產生的顧客其眶膜 (至少下半部眶膜),通常已鬆弛的不足以撐住眼袋脂肪,讓它不繼續膨出,除非有特別情況或處理,效果通常不持久。
基於上述原因,有些醫師直接利用最強韌的囊膜 (Capsulopalpebral fascia)修補來固定脂肪,防止眼袋復發。
作法是將囊膜縫合至下眼眶緣的骨膜,囊膜的功能是眼球往下看時幫助下眼瞼往下打開,行囊膜修補 (Capsulopalpebral fascia repair)後將會破壞這個功能,所以這方法是非生理性的,會破壞正常的解剖構造,所以筆者不願無條件使用它。
眼眶筋膜有防堵眼眶脂肪外凸的功能,雖然有眼袋時,最底部的眶膜會變鬆弛,但其上半部仍然是夠堅韌的,配合眼輪匝肌下筋膜 (suborbicularis fascia)來做兩層筋膜的修補,其強度是非常足夠的,筆者多年經驗可證實,它們作為修補之材料是可以防止眼袋復發,這方法也是合乎解剖生理原理的。
通常是術中發現已無眶膜或眶膜不堪使用,筆者才會使用囊膜作為修補之材料。
以下非筆者所做案例,是使用脂肪下移但沒有配合使用眶膜或其他筋膜做修補,術後眼袋很快又跑出來了。
下列皆為筆者手術的內開法眼袋移及筋膜修補 手術的案例,使用的是上半部仍夠堅韌的眶膜,加上眼輪匝肌下筋膜 (suborbicularis fascia),做兩層筋膜的補強修補,術後多年可發現:術後眼袋與淚溝消失,且可縮小眼眶大小,使眼眶與臉頰的交界變得較平順, 且多年眼袋也不復發。
以下五案例:術後多年仍維持良好外觀,眼袋無復發現象 。
在這些追蹤較久的熟齡案例中,可發現有些熟齡人士術後的眼袋,似乎有回縮的情況。這正是持續老化脂肪萎縮的現象。這也告訴我們,只要處理得當,眼袋脂肪是很難再增生回來的。
總之,如何處理眼袋脂肪與利用筋膜修補來預防復發,是眼袋手術的重中之重。
細思之後,你應該知道核心不在內開法或外開法,也別把所有所謂眼袋內開法都當同一回事;也別以為手術名稱一樣,所有醫師的操作也都一樣。
每個醫師對待眼袋自有他們不同哲學基礎及導引出來的做法:眼袋當作增生就用力移除;當作下垂就用力拉提或回推;當作鬆弛就用力縫緊;當老化伴隨而來的是部分萎縮、部分下垂及部分鬆弛,那麼正確地處理方式應該是兼容並蓄吧!